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,坐落于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,建在方型基座之上,为砖木结构,重楼三层檐,四角攒顶的形式,总高36米,每边长35.5米,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,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。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,楼内贴金彩绘,画栋雕梁,顶部有鎏金宝顶,金碧辉煌。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、南、西、北四门相接。
西安钟楼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。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,所以无论从建筑规模、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来说,它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,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更多的介绍内容见下:
展览与表演
钟楼藏画:钟楼展厅内所展出的齐白石大师的十二幅作品,皆系一九五四年初大师九十岁时亲赠,这些幅长152厘米、宽50厘米的作品,是白石老人较大作品中的力作,鉴赏价值尤为珍贵。
编钟表演:欣赏编钟所奏的乐曲以及仿古舞蹈。曲目有民乐《登楼曲》,长安古乐《奉金杯》、《摇门栓》,名曲《春江花月夜》,古曲《飞天》、《大登殿》,编钟独奏《茉莉花》,以及《秦腔曲牌》。每日六场演出,时间分别为上午9:00、10:30、11:30、15:00、16:00、17:00,每场四首滚动演出,表演时间10-15分钟。
历史
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(公元1384年),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。初建地址在今广济街口,与鼓楼对峙。明神宗万历十年(公元1582年)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。钟楼的二楼西墙上,嵌有一方《钟楼碑》,记述了这次令人难以置信的迁移。钟楼底部基座全部用青砖砌成,四面正中各有高竞均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,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,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。随着城市发展,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,现在已封闭,而在钟楼周围开辟了圆形环道。
建筑特色
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。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,重檐斗拱,攒顶高耸,屋檐微翘,华丽庄严。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式不仅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,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。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。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,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,使得金顶稳重庄严。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,以铜质瓦河固定,更使建筑稳固结实,浑然一体。
巨钟轶闻
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,重5吨,钟边铸有八卦图案,造于明成化年间(1465-1487年),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。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“景云钟”(现藏于碑林博物馆)。据说,钟楼迁到今址之后,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,只有另换。
浮雕故事
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,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。门扇上的一幅幅浮雕,讲述了许多古代的典故轶闻,每幅上方均有典故名称的名牌。其中著名的故事有:木兰从军;文姬归汉;吹箫引凤;长生殿盟誓;嫦娥奔月;李白邀月;伯牙鼓琴;画龙点睛;伯乐相马;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;单刀赴会;岳母刺字;闻鸡起舞……等等。熟悉历史的游客仔细观看会有不少收获。
处于西安市最中心位置的地标,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著名古建筑,华丽庄严,气度不凡。钟楼上每天皆有编钟表演,而展出的齐白石亲赠书画也颇为珍贵。
交通钟楼位于西安城墙内最中心的位置,经过此地的公交车众多。4、6、7、8、11、12、15、16、26、29、32、35、36、37、43、45、46、118、201、203、205、206、208、214、215、216、218、221、222、229、235、239、251、300、302、502、600、K600、603、604、K605、606、608、609、611、612、612区间、K618、K630、706、游7、游8(610)路公交均可到达,钟楼站下车即到。
提示:不必特意寻找哪路车去钟楼,全市各处几乎都有到此的公交车。火车站、各汽车站、小寨、大雁塔等交通枢纽地段均有不少公交车站,看站牌找有“钟楼”站的车乘坐即可。
门票27元/人;钟楼、鼓楼联票40元/人;敲钟另收5元。
开放时间:4月1日-10月31日为8:00-22:00;11月1日-次年3月31日8:00-17:30。
提示:登钟楼的入口处在钟楼的周围环形地下人行通道内。
电话:029-8728839787274580